經濟減速是主動調控的結果,政策"兩難"是宏調"題中之義",下一步的關鍵在政策預期的清晰和穩定.
進入6月份以來,我國經濟出現減速態勢,一些先行指標連續回落,引發人們對經濟是否會出現"二次探底"的擔憂。但《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采訪發現,我國當前內外部環境都跟2008年有很大差別,減速是主動調控的結果,中國經濟"二次探底"可能性較小。但由于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當前需要防范"滯后性"下滑。
多位受訪專家認為,這個判斷源于當前我國在處理保增長、調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三者關系方面存在諸多困難,一系列"兩難"問題給宏觀調控提出了新的挑戰。具體體現為:"保增長"與"調結構",穩定通脹預期與物價上漲壓力,"控房價"與"保經濟",加息與引導民間投資,工人加薪與制造業發展,人民幣升值與穩定出口等六大方面存在政策抉擇上的"兩難"。
"兩難"在社會上造成了不同的政策預期,比如,社會輿論討論最多的房地產調控,目前對中央政策的猜測很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指出,這種預期的不穩對政策效果產生一定的消極作用。宏觀政策在經濟轉型的實質進展上不僅要有大的政策框架,也要有清晰的、可以評估的具體轉型的進展。
目前,最需要明確和穩定的政策預期包括四方面內容:保障性住房的具體建設進度要求、城市化推進的主要內容及其進展安排、刺激消費的具體進展和要求、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具體戰略步驟等,都需要具體的轉型方向。
"當前宏觀調控在執行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應防止多重政策疊加下的過猶不及。"有關專家向本刊記者直言,目前的許多調控政策,分別由不同部門執行,但缺乏統籌下的"各自為戰"和"一事一策"的政策行為,實際上很難發揮清晰而有力的政策效果,"下半年應更多采取\'柔性調控\',應對\'兩難\'局面。"
當前我國經濟中存在的諸多"兩難"問題,使得宏觀調控的政策選擇空間縮小,調控難度加大,宜進一步提高調控的藝術,增強調控效果:
其一,調控政策的首要任務是保持穩定性和連續性。針對目前市場上"是否出臺二次刺激政策"的爭論,余斌說,在宏觀調控的作用下,我國上半年經濟已呈現"高增長、低通脹"的良好運行態勢。"即使未來由于不確定因素導致經濟在房地產等局部領域出現問題,也宜在穩定當前調控效果的基礎上穩步微調,不可輕易轉向,使調控效果功虧一簣。"
其二,鑒于存在多項宏觀政策目標的現實情況,需采取更有針對性的策略。余斌認為,從當前情況看,國家三大宏觀政策目標中,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和抑制資產泡沫兩項在年內基本上能夠得到較好的實現。今年中國經濟的總體增速在9.5%至10%之間,通脹也不太可能超過3%,因此,下半年的宏觀調控、政策取向和相關考量應更多地將注意力放到經濟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上。
其三,進行政策統籌,防止導致多重政策疊加下的"過猶不及"。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胡曉煉認為,在宏觀政策上面,應該提倡統籌,而不是疊加。對矛盾和問題先分清主次,然后再區分政策工具中的主次關系,最后達到好的宏觀管理效果。尤其是在房地產調控、政府投融資平臺的管理以及勞動力成本的管理上,更應特別注意。
其四,更好地綜合運用市場手段和行政手段,更多采取"柔性調控"。德意志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馬駿認為,中國宏觀調控手段的行政性色彩濃厚。如信貸增長主要靠額度控制,項目投資主要靠審批控制。利率、匯率等市場經濟國家最常用、最靈活、適于微調的宏觀調控工具卻用得很少。行政手段見效快,立竿見影,但也容易出現顧此失彼、后遺癥較多、經濟大起大落等問題。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