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過后,一輪物流快遞高峰正在襲來。為了確保商品完好、防止因丟扔包裹而損壞商品,商家對于快遞的包裝格外上心——即使是一件衣服,除了塑料袋,往往也還要裝個紙盒子;如果是易碎商品如玻璃制品,白色塑料泡沫、紙箱、塑料袋一個都不能少。
對于消費者個體來說,這樣的包裝確實不算大事,但對于雙“11”的數億件物流訂單來說,這些不可降解的快遞包裝材料,即包裝垃圾無疑將給環境帶來沉重的負擔。狂購之后,是時候來審視一下快遞背后的“白色污染”問題了。
5.25萬噸快遞盒難找“歸宿”
根據菜鳥網絡的統計,截止到11日24時,僅阿里系“雙11”購物節就產生了6.57億件物流訂單。根據中國快遞業協會的預測數據,今年“雙11”期間,全國快遞行業業務量將至少產生10.5億個包裹。這是一個什么概念?如果按每個包裝盒平均50克計算,“雙11”期間產生的包裝盒總重約為5.25萬噸。
這5.25萬噸的快遞盒,究竟有多少會被回收利用?北京印刷學院青島研究院副院長朱磊告訴記者,大部分使用后的包裝盒被以填埋或焚燒的方式集中處理。他透露,中國包裝垃圾的總體回收率小于20%,其中只有不到50%的紙盒會被回收。更可怕的是,快遞包裝中的填充物、膠帶、塑料袋等,回收率接近為零,而且幾乎是不可降解的,對水土生態和人體健康會造成長遠的危害,是一個規模龐大的“白色污染”源頭。
“電商紙箱的回收,我們一直很頭疼。”在上海某廢品收購站工作的陳先生表示,一般情況下,電商紙盒包裝外面都纏繞著透明膠帶,這些在廢品回收過程中需人工撕下,否則回收再利用時,膠帶上的物質會粘在打紙漿的機器上,對機器有損傷。他表示,一般若是透明膠帶過多,這個紙箱就會被直接丟棄。
這樣的“白色污染”,在電商爆發式增長中,正變得越來越觸目驚心。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快遞業務量完成206億件,最高日處理量1.6億多件,有專家初步估算,去年整個電商系消耗了編織袋29.6億條、塑料袋82.6億個、包裝箱99億個、膠帶169.5億米、緩沖物29.7億個。而根據國家郵政局預測,2016年全年,僅包裝盒就將消耗300億個。
合力破解“白色污染”有多難
對消費者來說,“雙11”的物流包裹“密不透風”,確實增強了網購商品的完好度,但非環保包裝和重復包裝等問題同樣給社會帶來“環保后遺癥”。
資深物流與供應鏈專家楊達卿透露,國內針對快遞包裝從標準到回收、再生利用的系統法規都急需完善,要加大對有毒包裝等的懲戒力度。他告訴記者,這些在國際上都有可借鑒的經驗,快遞大國德國在上世紀90年代就推出了《包裝廢棄物管理辦法》,此后還推出了《包裝回收再生利用法》。
記者了解到,今年6月,國家發改委會同住建部組織起草了《垃圾強制分類制度方案(征求意見稿)》,其中就有一條提到,要“建設和完善物流中轉設施和垃圾終端處置設施,形成統一完整、協同高效的垃圾分類收集、運輸、資源化利用和終端處置的全過程管理系統”。
從具體操作的角度,楊達卿認為,快遞包裝的白色污染是產業鏈上的行為,需要電商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共推包裝綠色化。菜鳥網絡負責人王文彬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菜鳥方面已研發出用PBAT改性樹脂制成的快遞袋,能夠做到100%生物降解,正常在自然環境下幾個月之內就會完全分解,被土壤吸收,“從9月7日開始,這種快遞袋已在部分淘寶和天貓商家中試用,而且成本與普通快遞袋幾無差別”。
“可降解材料不是難題,現在生物降解包裝材料、光降解包裝材料都有,問題在于難以落實。”楊達卿認為,在沒有法規和標準規范的情況下,靠快遞企業自覺履責并不完全可行,而且目前電商物流的80%是靠加盟式的“四通一達”系企業完成的,在包裝統一規范和綠色包裝成本上,或多或少存在阻力,“希望隨著‘通達系’今年陸續上市,他們對于履行治理白色污染的社會責任也有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