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3年至2018年,筆者有幸作為一名戰略研究者連續6次參加在美國休斯敦召開的全球能源界年度盛會——劍橋能源周。
劍橋能源周年會一般于每年二三月召開,是涉及當年及未來能源行業新動向、新形勢、新特點、新挑戰的全球性高端論壇,因此被廣泛喻為“能源達沃斯”,至今已舉辦了37屆。劍橋能源研究協會于20世紀70年代由知名能源戰略專家、普利策新聞獎獲得者丹尼爾·耶金在華盛頓創立,主要從事能源行業的戰略咨詢工作。
6年來,能源周可以用幾個“變”與“不變”來形容。
會議內容和重點在變,會議基本框架和議程安排不變
會議框架和議程基本不變。過去的6屆年會,基本每年都會有來自超過50個國家的3000名左右代表參加。會議日程緊張而不忙亂。短短5天會議,大約要舉行20場左右主會場大會和60場左右的分論壇。
內容上,過去6年的能源周年會基本上經歷了兩個階段。2013、2014這兩屆是在高油價時期召開的,2015年及以后進入低油價,甚至超低油價時期。國際油價“過山車”式變化給年會的氛圍帶來不一樣的感覺,相應地,會議關注重點也有所不同。高油價時期的2013、2014年,年會討論的重點主要是如何有效管控大型油氣項目建設和“井噴”式的成本增長,如何進一步優化業務流程,如何控制項目建設過程中的“非技術”風險,如何提升“本地含量”,如何更好地開發美國的頁巖油氣和加拿大油砂,如何扶持非洲和拉美,以及增加在上述地區的投入等。
2015年以來的4屆年會,整個油氣行業進入了低油價的寒冬,相比前幾年而言氛圍低調、沉悶了一些。2015年,就連會議所在地希爾頓酒店的房價都變得便宜了,以往一房難求,而那年臨開會前3天依然有空房接受預定,而且價格比往年便宜30%。
相應地,近3年會議關注的重點主要是如何降本增效度過行業的“寒冬”、油企和油服公司如何進一步協調以應對行業挑戰、美國二疊紀盆地的頁巖油單桶完全成本能否控制在40美元以下、如何通過技術創新和改變商業模式贏利、到2020年油價能否回升到80美元/桶以上、美國的石油出口禁令何時放開,中東亂局何時休等。
會議代表的身份在變,參會的熱情和勁頭不變
與往年相比,近兩年參會人員的身份背景也有了些許變化,不知道這是否跟油價的變化有關。每年參會,筆者都能隨機交換到100張左右的名片。2013、2014年年會交換來的名片中,石油公司的戰略研究、戰略分析和戰略規劃人員占相當一部分。比如,筆者當時碰到兩位來自雪佛龍和埃克森美孚的戰略規劃人員,還就戰略研究心得和方法進行交流。
而近兩年,中介機構如投行、機構投資者及非能源背景的人員較多。個中原因可能是在低景氣周期,大多數非能源行業的承包商、供應商和服務商正好利用年會的機會結識更多的油企“業主”,以便獲得潛在的機會和訂單。
雖然年景有好有壞,但大家的參會熱情熱度一直不減,幾乎沒有人因為累而打瞌睡。大部分代表都有時差的困擾,但他們像“打了雞血”一般兩眼放光,全神貫注,生怕漏掉其中一兩個好的觀點和理念。
會議組織得井井有條。印象中,5年來所參加的所有大會或分論壇,沒有發生一次因為音響、燈光等而影響會議進程的事故,這背后體現了高超的運營管理能力。
粉墨登場的大佬在變,“金牌主持人”不變
參加能源周的大佬大咖主要有,重點油氣資源國的能源部長乃至總理和總統,全球能源企業的CEO、VP及高管,以及代表這個時代發展和創新方向的前沿人士。
資源國政要基本上每年都有新面孔,2015年是墨西哥總統參加了年會的開幕大會,加拿大總理克魯多參加了2017年年會的某個晚餐會,沙特石油大臣、石油江湖“老炮”納伊米先生2016年參加了年會。
國際五大石油巨頭這個群組里,只有BP的首席執行官戴德利和康菲石油總裁蘭斯每年都參會并做主旨演講,其余的基本是隔年或隔兩年參會,道達爾前任總裁馬哲睿2014年的參會成了他的“絕唱”。國家石油公司這個群組里,由于能源周年會與中國的“兩會”在時間上有時會有沖突,中國能源央企的掌門人一般難以參加此會,但中國石油董事長王宜林和國家電網時任董事長劉振亞于2016年與會并做了主旨演講。
創新領域人士基本是出席會議后幾天的晚餐會或會議結束時的大會,記得2013年比爾·蓋茨參加了閉幕大會,全球創新創業界領軍人物彼得·蒂爾出席了2017年會的某個晚餐會。
每年,能源周上一道亮麗的風景就是老爺子丹尼爾·耶金出場并親自主持每一場重要的會議。外表儒雅的耶金在那幾天顯示出旺盛的精力和源源不斷的能量。主持一個接一個,會談和會見一場接一場。而且,他似乎很懂中國人的禮節,每年年會期間,無論多忙,都會在某個晚上舉行一場招待中國代表的酒會。雖然他每次到會只是用一刻鐘左右致祝酒詞,但依然讓大家覺得心里暖暖的。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