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報
10月18日,廣東省發改委發布《關于提高我省天然氣發電上網電價的通知》(下稱《通知》),提出除使用澳大利亞進口合約天然氣的LNG電廠外,廣東其他天然氣發電機組的上網電價在現行基礎上每千瓦時統一提高0.05元(含增值稅)。調價后,9F及以上機組的上網電價為0.655元/千瓦時,9E型機組為0.68元/千瓦時,6F型及以下機組為0.69元/千瓦時。
目前, 受天然氣價格居高與上網電價偏低等因素影響, 天然氣發電缺乏足夠競爭力。此次廣東省上調天然氣發電上網電價,對于困境中的氣電企業來說究竟有多大提振作用?未來天然氣發電又將走向何方?
成本高企 艱難漲價
此前,廣東天然氣發電行業就面臨上網電價連續下調、基數電量不斷縮減及現貨價格持續走低等困境和挑戰。據記者了解,部分成本較高的天然氣發電企業已經處于虧損狀態。
以將天然氣發電作為主營業務的深圳南山熱電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南山熱電”)為例,其在前三季度業績預報中指出,今年前三季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的為虧損4500萬元,較去年的1.28億凈利潤盈利驟減。
究其原因,主要源于天然氣采購成本比上年同期大幅上升。7月末以來,天然氣期貨價格一路上行,幾乎每天都在刷新歷史新高。10月6日,亞洲液化天然氣價格重要指標JKM的價格達到56.326美元,較前一日上漲42%,為12年來最大漲幅。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數據顯示,截至10月11日,中國LNG出廠價格全國指數達5964元/噸,近一年增幅超過110%。
同時,天然氣發電上網價格也 “起伏不定”。2017 年,廣東省發改委發布《關于降低我省天然氣發電上網電價》的通知,確定天然氣發電上網電價在當時每千瓦時0.745元的基礎上每千瓦時統一降低0.03元(含稅);2018年8月31日,再次將上網電價高于每千瓦時0.665元(含稅)的天然氣發電機組的上網電價統一降至每千瓦時0.665元。兩次電價下調幅度累計達每千瓦時0.08元(含稅),壓縮了天然氣發電企業的利潤空間。
“若不是因為今年氣價上漲過快,也很難提升上網電價,但氣價增幅帶來的成本上漲壓力明顯高于上網電價增幅帶來的影響。如此看來,此次調價對氣電廠家的支撐作用并不十分明顯,可謂杯水車薪。但有總比沒有強。” 市場分析機構LESS BETTER天然氣事業部總監劉廣彬說。
競爭力不足 痛點待解
業內人士指出,在當前的能源體制和市場模式下,面對上游少數天然氣供應商和下游電力購買者,天然氣發電處于十分特殊的地位,加之目前受增值稅率調整、管道運輸費降低以及國家相關政策的影響,非居民用氣價不斷下調,但發電用氣價格依然較高,天然氣發電競爭力明顯較弱。
中國華電集團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趙巖撰文指出,2021年經營性發用電計劃將全面放開,我國東部和南方燃機將率先進入市場與其他電源同臺競爭,在電力市場整體價格讓利和天然氣發電成本偏高的情況下,天然氣發電效益受到挑戰。長期來看,優先發電計劃主要與優先用電計劃相匹配,留給燃機的保量保價計劃將逐年縮小。如果廣東仍采取價差傳導模式,基本能夠保障燃機效益,但一旦全部采取順價模式參與市場競爭,單一制電價的燃機將無法參與電能量市場的競爭。
不僅在廣東,浙江等部分省市的天然氣發電公司也面臨業績壓力和“高氣價、低電價”的發展瓶頸,成本壓力極大、盈利空間不足。
在當前的電力現貨市場中,成本較低的煤電企業長期占據主導地位。“天然氣消費的季節性峰谷差明顯,燃氣電廠在一定程度上還承擔著天然氣管網的調峰任務,在氣量供應緊張的季節,尤其是冬季,需優先保障民生用氣,燃氣電廠受到供氣限制。”卓創資訊天然氣分析師國建說。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目前天然氣發電只能作為調峰、調頻機組適時參與電力現貨市場中的高峰負荷及高價時段,維持電力市場的穩定運行。如何在現貨市場中還原天然氣發電企業的調峰、調頻以及環保優勢,還需擴大高峰負荷時段價格上限、提高輔助服務市場收入,并擇機開征碳稅,同時需要天然氣發電自身主動探索、轉型謀求發展出路。
明確定位 完善政策
資料顯示,在發售一體化之外,不少電力集團為應對經營風險,紛紛整合資源,向著產業鏈一體化經營方向轉型:從上游天然氣資源的獲取,到終端天然氣的消納,再延伸至電力用戶,形成了產業鏈一體化經營的整體優勢,有效規避了“兩頭”市場波動的風險, 給天然氣發電產業健康發展提供了新模式。
然而,當前天然氣發電政策體系仍不健全,產業定位尚不清晰。天然氣發電涉及天然氣、電力、環保等多個領域,但專門針對天然氣發電產業的政策文件較少,雖在天然氣利用、環保政策、電力及能源發展規劃等文件中多有涉及,但產業卻尚無相應的稅收、投融資、財政補貼等實質性落地措施。
由此,業內人士呼吁,應加快制定財政、稅收、價格和市場政策,統籌自主核心技術財政補貼、市場價格機制、稅收優惠政策,重點支持國產化項目的運營,為技術攻關提供試驗場地和經驗積累,這一系列政策的實施將為天然氣發電行業健康發展提供必要的保障,這成為行業內的共識。
受訪人士均表示,應調整完善電力市場和天然氣市場機制,促進天然氣市場直接交易、消除管網輸送瓶頸。同時,加快規劃建設LNG接收站、進一步向第三方放開現有接收站,打通國家管網、省級管網、城市管網壁壘,引入多種氣源,實現天然氣銷售體制深化改革,實現供給側競爭,保障氣源供應。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