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15日,北京國際會議中心的主會場里座無虛席,大屏幕上變換著主題沙畫:自由女神像、大本鐘和埃菲爾鐵塔,長城將它們連在一起。2014中國(北京)跨國技術轉移大會就此啟動。如電光一樣的鎂燈閃爍中,各方代表共同揭開了這次國際交流盛會的帷幕。
4月15日,北京國際會議中心的主會場里座無虛席,大屏幕上變換著主題沙畫:自由女神像、大本鐘和埃菲爾鐵塔,長城將它們連在一起。2014中國(北京)跨國技術轉移大會就此啟動。如電光一樣的鎂燈閃爍中,各方代表共同揭開了這次國際交流盛會的帷幕。
會議由科學技術部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辦,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承辦??萍疾坎块L萬鋼、北京市市長王安順等領導出席開幕式。本屆大會吸引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科技部門高層、使館科技參贊、技術轉移機構代表、高新技術企業專家等3000多人參加,展開約800項次的技術需求與供給對接。開幕式由科技部副部長曹健林主持。
北京跨國技術轉移大會,已成為國內乃至國際創新合作與技術轉移領域有相當知名度的標志性會議。
權威專家探討民生話題
“我在北京看到,大家用的普通口罩,其實是不能阻止PM2.5進入的。有沒有合適的口罩呢?我們實驗成功了一種納米材料?!笨鐕D移大會上,來自香港的梁教授在“綠色過濾技術專場討論會”上發言,讓臺下側耳恭聽。
結合民生關注熱點和經濟社會發展亟須解決的問題,大會聚集“生態建設和節能環?!眱蓚€重點目標,安排相關的活動。引起了公眾和媒體的很大興趣。比如“綠色過濾技術專場”,就請到了國內外治理PM2.5的權威專家,各抒己見。
“PM2.5概念被學術界提出前,英國已經很重視顆粒物污染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倫敦霧天是一個契機,讓人們意識到應該從源頭上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在同一場論壇上,英國過濾學會前主席理查德介紹了英國的空氣治理經驗。
理查德告訴聽眾,英國發明了一些能夠有效消除顆粒物污染的新設備:汽車尾氣吸附器,它在分解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質的同時,還能吸附一些顆粒物;在工廠煙囪上使用特種陶瓷材料,可以有效地過濾微塵,并且催化分解有害成分。
就霧霾這個熱門話題,大會設立駐華使館虛擬開放日,邀請加、英、法、德、意等國家駐華使館大使或科技參贊和企業代表參加,介紹本國在大氣污染防治和節能環保方面的經驗、資源、技術和合作意向。
在大氣污染防治和節能環保重點領域,本屆大會從全球征集技術、產品、方案,設立綠色過濾專場,研討氣體過濾技術、液體過濾技術、膜過濾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聚焦過濾工業的進展等。而這只是30多個討論專場中的一個。
多姿多彩的會程設置
本次跨國技術轉移大會按照一個主題、兩個重點、三個維度和四個方向進行布局。一個主題是“智匯北京、跨界融合、互利共贏”;兩個重點是“大氣污染防治”和“節能環保”;三個維度是從“要素、國別、領域”共設立近30多個專場,具體包括以金融、人才等為內容的要素專場,中美、中意等國別專場,綠色過濾技術、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專場;四個方向是“美好生態、舒適生活、健康生命、智能生產”。
大會邀請了科技部部長萬鋼和北京市市長王安順,以及北京市科委及相關委辦局領導、各省科技廳領導出席會議,還邀請來自全球和全國各省市的高科技企業、科研機構、大學院校的代表參會交流。
大會以論壇研討、推介競秀、項目對接、技術展示等多種形式,推動國內外企業、大學院所開展國際創新合作與跨國技術轉移對接。邀請國際和國內各領域和各方面專家探討科技創新趨勢,研究創新合作規律。推動以國際化視野謀劃創新;突出展現支持北京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合作中心戰略定位,實現國際交往和科技創新的融合。
大會邀請來自30多個國家的近100位演講嘉賓,探討科技創新趨勢,研究創新合作規律。為全球創新發展、跨國技術轉移、以及中國的技術創新建言獻策;大會實現領域間、上下游技術、創新要素以及不同文化、地區的跨界融合,促進前沿技術及創新成果的轉移轉化,引導和匯聚一批跨國技術轉移項目,將通過多種形式推動企業和各類創新主體利用會議平臺與國外伙伴進行直接接觸。
引進國際技術的大平臺
為推動以國際視野謀劃和實施創新,促進與國外的創新合作與技術轉移,自2011年起,北京市科委聯合科技部國際合作司、科技部火炬中心共同主辦“北京跨國技術轉移大會”,每年舉辦一屆。大會的舉辦,為支撐北京市開展“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搭建了重要國際化平臺,促成了一系列國際技術轉移項目在北京落地。同時,通過吸引全國20多個省區的政府部門、高科技企業、高校院所參會,有效帶動了全國的國際技術創新合作工作,實現了立足北京、定位首都、輻射全國的總體定位。2014年大會提升為由北京市政府與科技部共同主辦。
大會以“立足北京、定位首都、輻射全國”為總體定位,通過政府工作和北京市科委服務,實現資源統籌,推動企業和各類創新主體利用會議平臺與國外伙伴進行直接接觸,在“政府造船、企業出?!钡墓ぷ鞲窬窒?,推動形成科技創新與跨國轉移合作項目。北京跨國技術轉移大會是北京進一步推動國際化發展,吸引集聚國際高端創新要素的重要手段,也是北京市為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戰略定位打造的高端平臺。
北京跨國技術轉移大會有利于梳理全球最具影響力和市場潛力的創新技術,預測熱點創新技術未來發展前景,識別前沿技術轉移契機和潛在市場機遇。北京市也可通過舉辦北京跨國技術轉移大會、建立與國外政府官方合作機制、搭建國際民間技術轉移網絡、推動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發展、建設國際科技園區、促成中外聯合研究機構等多種形式,加強與國際上的科技交流合作。
北京國際科技合作愈加成熟
近年來,北京市科委以會議、網絡和中心的形式鋪開國際科技合作局面,卓有成效。不光繼續舉辦北京跨國技術轉移大會和中意創新論壇。還以網絡為平臺推動國際合作:一是繼續拓展“國際技術轉移協作網絡”;二是推廣企業B2B在線對接系統。
北京市科委繼續推動中意技術轉移中心建設,落實兩國總理共同倡議。形成政府搭建平臺、協調資源,專業機構全面介入、深度服務,合作主體密切溝通、互惠合作的工作機制;通過面對面對接、第三方對接、在線對接及中意企業孵化器等形式,促成更多中意雙方企業進行對接,推動形成具有產業化能力的合作項目。以中意中心建設經驗為基礎,北京市科委積極與南非、芬蘭、加拿大、韓國、匈牙利等國政府合作,建立與這些國家政府間的技術轉移機制。
北京市科委還建立針對相關領域的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包括針對節能環保、綠色建筑、新能源、工業生物技術、生物醫藥等產業的領域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同時推動鼎好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和集聚區建設。繼續與海淀區合作共建鼎好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和集聚區。
北京市科委整體把握國際科技合作中的技術、專家和機構資源,形成國際科技合作“項目—人才—基地”主線。
另外,園區、機構和技術繼續落地北京。園區方面,一是建設面向相應國別的國際創新示范園;二是國際產業孵化園;三是國際科技產業園。機構方面,一是建立聯合研究院室;二是在京建立研發中心;三是設立海外研發中心。
技術方面,北京市科委積極引進國際合作伙伴在海水淡化系統集成方面的優勢,助力北京海水淡化工程,共同開拓國內海水淡化市場;引進國際上最先進的新型顯示裝備制造技術并實現在京落地;引進國際先進綠色建筑理念和技術,為北京老舊城區保護修繕提供技術支持等。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