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國天然氣發電量逐漸增加,加上奧巴馬政府堅持“去煤減排”,過去主宰美國電力市場的燃煤業早已榮景不再,近來導致不少煤礦業者不得不申請破產保護,有些甚至只能走上關門一途。而現在,這股烈火也延燒到美國第二大煤礦業者阿爾法,其于8月3日申請破產保護,成為近幾十年來煤礦業沒落的最新受害者。
“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這是古人對煤炭的贊譽。煤炭作為工業“真正的糧食”,有“黑色金子”之美譽,但眼下這塊“黑金”已經趨于暗淡。
2015年以來,煤炭市場毫無起色,無論是焦煤市場還是動力煤市場,煤炭價格都在承受更多下行壓力,低迷之勢有增無減。這個現象不僅發生在中國,全球市場也是如此。
8月3日,美國第二大煤炭生產商阿爾法自然資源公司(下稱“阿爾法”)向弗吉尼亞州一家法院申請破產保護,從而成為煤價下跌的最新犧牲品。
7月16日,紐約證券交易所[微博]發布公告稱,由于阿爾法股票價格處于“反常低位”,已不符合上市交易,現已“即刻終止”其股票交易,阿爾法也從紐交所退市。
從2011年開始,阿爾法已經連續虧損了4年。相關數據顯示,2012年,阿爾法虧損額達到6.8億美元,截至2014年,其虧損額更是猛增到25.9億美元。
“現在倒下去的就是市場中的‘差生’。”中煤遠大資訊中心分析師張志斌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解釋稱,“打個比方,假如煤炭行業能賺100億元,且只有3家企業,行情好或不好,每家企業都能賺到利潤。但現在,全球煤炭市場萎縮到加起來僅賺1個億,且企業由3家變成了30家,競爭極為激烈,好的站起來了,差的就倒下了。”
那么,綜合各方面因素看,除了市場環境的變化,巨頭的隕落還有哪些因素?未來,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的其他煤炭企業又該怎么破解目前的市場難題?煤炭市場的春天何時到來?
陷入困境
近年來,天然氣價格下跌,燃氣發電的成本已低于燃煤發電的成本,加之越來越嚴格的空氣污染相關法規,都令美國傳統的煤炭行業舉步維艱。
前幾年,煤炭行業較為景氣,阿爾法作為美國最大和涵蓋地域最多樣化的煤炭供應商之一,在煤炭市場環境利好時期能夠提供強大的供給支撐,在弗吉尼亞、西弗吉尼亞、肯塔基、賓夕法尼亞和懷俄明均設有開采業務分支。截至2012年12月,阿爾法一共經營了107個礦山和26個煤制備工廠,位于北部和中部的阿巴拉契亞和粉河盆地。
一步步走來,其發展勢頭如日中天。殊不知,烏云不久之后便籠罩了它。
記者了解到,2009年,第四大煤炭公司固本(Foundation Coal Holdings)公司與阿爾法合并,這使公司產量增長16%。2011年,阿爾法又再次收購了Alpha Appalachia Holdings Company,這讓公司整體產量足足提升了44%。
2011年,阿爾法以將近7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競爭對手梅西能源(Massey Energy Inc.)。一方面,此舉進一步壯大了公司的規模和業務,另一方面,阿爾法因此攬下了一身債務。此后,一身債務的阿爾法更是沒能頂得住行業動蕩的洗刷,衰退之勢初見端倪。
為盡早走出困境,阿爾法曾在2012年裁員1200人,并關閉位于弗吉尼亞州、西弗吉尼亞州和賓夕法尼亞州的9個煤礦,希望借此度過該行業數十年來最嚴重的蕭條。
但很顯然,裁員沒有給阿爾法帶來回天之力,衰退還在繼續。
7月16日,紐約證券交易所發布公告稱,由于阿爾法股票價格處于“反常低位”,已不符合上市交易,被迫停牌。至此,阿爾法也從紐交所退市。
8月5月,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稱,懷俄明州的一個監管機構已通知阿爾法不再勝任“自粘合”計劃,解除了其購買的保險,以彌補用于清理的費用空檔。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宋智晨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煤炭價格暴跌和債務負擔過重是阿爾法資源走向破產的最主要原因,天然氣價格的下跌以及中國發電廠和鋼鐵廠對煤炭需求的降低也導致美國煤礦開采行業整體陷入困境,多方壓力下阿爾法不得不申請破產保護。
根據彭博社的數據,截至7月底,美國煤炭公司的合并市值已從2011年高峰時的780億美元,降至約120億美元。
調研公司SNL Energy統計顯示,過去3年,美國已有30多家煤炭公司申請破產,其中大多數是小型企業,也包括西能吉公司、愛國者[微博]煤炭和沃爾特能源等大型煤炭公司。
對于公司破產,阿爾法自然資源CEO凱文·克拉奇菲爾德認為,這對于公司的未來而言,是在正確的時間采取正確的策略。“這將鞏固我們在過去幾年中,已經進行的債務重組及保護公司運營的步驟。我相信,經歷了這個過程,阿爾法將成為更強大的公司,擁有更多樣化的資源,在未來有更好的定位”。
該公司發表聲明稱,“依據第11章提出破產申請,將允許公司重組,更好地定位,以在動態的能源市場競爭。”
另有消息稱,盡管該公司不打算立刻出售資產,但在破產保護過程中,阿爾法可能會出售旗下較好的煤礦,或將這些煤礦交給債權人,并關閉其他煤礦。
目前,阿爾法還與其擔保貸款機構以及擔保債券持有人敲定了6億美元的破產融資,作為申請破產保護期間的運營資金。
“破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資金鏈斷了。”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微博]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阿爾法今后勢必還會想辦法尋求新的發展,或許這個公司就沒有了,或許他還能東山再起,全看造化。
政策打壓
阿爾法最終走到這一步并不令人意外。窺探煤炭行業發展歷程,早在1982年,美國煤炭名義價格就開始出現下行,衰落之勢早有苗頭。
而清潔能源近年來的快速發展加速了整個煤炭行業的過剩。
尤其是,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任以來,一直主張發展清潔能源技術。當初,共和黨候選人羅姆尼與奧巴馬在總統競選時在能源政策上的“較勁”,使得美國煤企也暗自較勁,形成兩股力量。一部分煤企轉而增加在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方面的探索,也有不少煤炭商仍然作出反市場潮流的決定,不會大力發展天然氣,仍然選擇煤炭發電,并將繼續投建新燃煤電站。阿爾法就屬于后者。
隨著奧巴馬的成功繼任,可想而知,其“去煤減排”政策打壓了煤炭行業已是不爭的事實。
正是在這個風口上,阿爾法宣布了重整業務投資組合的計劃,企圖挽救業績。與此同時,還明確了底線,表示“不會放棄煤炭”,會繼續嘗試煤炭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模式。顯然,奧巴馬的壓制,沒能動搖阿爾法走老路的決心。
凱文·克拉奇菲爾德曾直言不諱地表示,“目前在地球上,每5人中就有一人用不上電,在這種困窘的情況下要‘刪除’煤炭太不客觀,價格適當、產量豐富的煤炭能夠進一步推動電力的普及。”如今看來,太過于墨守成規,使得阿爾法在這一輪挑戰和轉型中掉下了隊伍。
“美國煤炭業在過去幾年里走過一段非常泥濘的道路,政府對電力公司的監管,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嚴苛。”外媒曾這樣描述煤炭業的生存環境。
目前,這種事態還在持續。美國環境保護署(EPA)一直在鼓勵各州和公用事業公司減少煤炭使用,使用更多清潔能源和燃氣發電。
最近,奧巴馬又在白宮正式宣布推出《清潔電力計劃》最終方案,旨在降低美國對火力發電的依賴,增加清潔能源的比重。
繁重的新規定壓得煤炭公司都喘不過氣來,減少燃煤的使用成為趨勢,短時間內煤炭價格回升恐比登天還難。
“煤炭本來就是很弱的市場,現在雪上加霜了,債權人就不干了,企業才招致破產。”林柏強說。
然而,政府的監管并不是造成煤炭行業下行的最主要威脅,各國政策環境中的減排力度參差不齊,真正致使燃煤電站岌岌可危的是美國量多價廉的頁巖氣。
美國是世界上最早進行頁巖氣資源勘探開發的國家,開采歷史可以追溯到1821年。十年前,美國的頁巖氣開采還微不足道,一直處于技術試驗階段,隨著水平井技術和水力壓裂技術的成熟,開采成本大幅下降,如今,已占美國天然氣開采總量的約1/4。
頁巖氣的大規模開發一下子就拉低了美國國內天然氣價格,提高了美國能源自給率,也在深刻影響著美國的能源利用和應對氣候變化行動。
不過,頁巖氣開發仍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其一,頁巖油氣的資源量尚不能明確;其二,對其過度投機影響開發的持續性,開采過程中的生態環境風險同樣不容忽視。
林柏強認為,近年來,美國頁巖氣開發放緩,這些都與油價相關。油價下降,使得非常規能源競爭力下降,因此對其的開發也相對減緩。
轉型不易
“雖然化石能源依然是國際能源的主體,但清潔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在逐步上升。目前煤炭供給全面過剩的局面已經形成,煤炭行業的回暖過程需要持續較長的一段時間。”宋智晨表示。
宋智晨認為,面對如今的境況,煤炭企業應內外兼修以度過行業困境。“一方面,煤炭企業應推進煤炭科技創新發展,向生產和銷售商品煤和潔凈煤轉變,推進現代煤化工產業化發展,成功實現轉型;另一方面,煤企應結合自身實際調整產業布局,優化產品結構來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
事實上,一些煤炭企業已經開始轉型。煤炭巨頭Consol Energy算得上是比較有先見之明的一個。
2013年10月,Consol Energy將該公司位于弗吉尼亞州西部、價值35億美元的5座頂級煤礦賣給了收購方Murray Energy,讓出了自己“美國第五大煤礦公司”的頭銜。
2008年到2012年的統計數據顯示,Consol Energy在天然氣上的生產量增加了104%,煤炭產量下降了14%。Consol Energy較早地察覺到這一趨勢,隨即當機立斷,決定削減煤炭業務,轉戰天然氣領域,專注天然氣開發。
當時,對于這一轉變,不少華爾街分析師紛紛給予了“買入”評級的評價,他們一致認為削減非增長型資產有助于減輕資產負債表的負擔,是為公司股價提供更多空間。
事實證明,Consol Energy的轉型戰略是有先見之明的。其第三季度財報顯示,Consol Energy的總收入從2014年同期的11.6億美元,增加到了12.3億美元,增幅達6.1%。不過,凈虧損從2014年同期的1140萬美元擴大到了6370萬美元。但值得注意的是,虧損的主要原因是煤炭業務方面的嚴重虧損,而該財季的收入主要來自于天然氣部門。
Consol Energy認為,盡管出售給Murray Energy的5座礦山是一塊非常穩定的業務,但從長遠來看,煤炭行業的前景發展有限,公司應該在天然氣的繁榮時期,加大對天然氣業務的投資。
據介紹,在未來3年,Consol Energy計劃以每年30%的增速,來提高天然氣的產量。在接下來的10年,將在弗吉尼亞州西部以及賓夕法尼亞州的馬塞勒斯頁巖分別投入140億美元和80億美元,用于發展天然氣業務。
“在經營不利的情況下,大家都會減少煤炭業務,轉而開發一些別的能源。但現實情況沒那么容易,煤炭原本是主業,要把煤炭設備轉變去做其他的業務太難了。”林柏強認為,煤企轉型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需要足夠的時間。轉型失敗的例子有很多,成功的畢竟是少數,這是一個優勝劣汰的戰場。能源行業資源量相對固定,而分食市場的企業越來越多,行業競爭加劇,最終更多企業會被淘汰。
等待春天
十年前,包括中國、澳大利亞在內,無不在享受著煤炭“黃金十年”帶給企業或國家的種種利好。
現在,外界只能期待有新的國家崛起,來填補市場需求。“由于全球煤炭供應過剩,世界最大的煤炭消費國中國需求放緩,全球動力煤價跌至5年來低位。煤炭價格回暖取決于印度產量落后于需求的差額。”彭博資訊稱。
大宗商品交易平臺Mjunction服務公司預計,隨著印度國內煤炭產量增加,2015-2016財年(2015年4月-2016年3月)該國動力煤和煉焦煤的總進口量將小幅增長0.5%至2.4億噸。
但“杯水”難以從根本上拯救包括美國、中國在內的煤炭公司。美國煤礦商XCoal Energy & Resources LLC.公司首席執行官Ernie Thrasher表示,中國的煤炭消費仍在攀升,不過升幅放緩使得煤炭供過于求。
摩根士丹利在早前的一份報告中直言,中國今年的煤炭需求預計會較2013年峰值銳減18%。
國際能源署(IEA)認為,由于采取限制碳排放和關閉燃煤電站等措施,歐美的煤炭消費量將不斷下跌。盡管日本、韓國和土耳其的經濟增長,將促進煤炭需求量走高,但還是難以改變歐美消費量走低的趨勢。
“美國的煤炭需求也將出現下行趨勢,不過并非十分顯著,其在未來5年內仍將保有大量低成本煤炭和超過250千兆瓦的煤炭產能。”IEA稱。
不太好的消息是,目前與大宗商品價格掛鉤的貨幣市場走勢正在一定程度上打壓價格的走高。
8月12日,中國人民銀行(PBOC)公布的人民幣中間價為6.3306,較前一天的中間價6.2298再貶1000余點,貶值幅度1.6%,人民幣貶值后,銅、原油、黃金、鎳等大宗商品進一步全線下挫。
“需求量大幅縮減導致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下跌,鋼鐵、礦石冶煉等煤炭消費量較大的行業發展不景氣進一步加劇了煤炭價格下跌趨勢。”宋智晨對記者表示。
“煤炭與銅、鐵、石油、天然氣等其他大宗商品的走向是一致的,石油那么便宜,煤炭也不可能太貴。”林伯強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說,煤炭行業的低潮,也能映射到整個大宗商品市場的行情。
也有專家認為,從根本上看,煤市、油市同屬大宗商品市場,情況極為相似,只不過煤炭價格的低迷發生得更早。自2011年起,煤炭市場就供應過剩嚴重,國際煤價下跌已經超過52%。盡管如此,各煤炭生產國也都不愿減產,所以近兩年煤炭價格一直未能實現反彈。
由于需求持續疲軟,短期內,減產也不能扭轉供過于求的局面,煤炭價格的低迷期恐怕遠比想象中要長。“大家都希望煤炭價格往回走,煤價想像以前那么好是不可能的,但是再往上漲漲還是有可能的。”林柏強告訴記者,煤炭也有價格周期,不會一直跌下去。
不過,宋智晨認為,價格下跌可使煤炭企業的競爭能力得到市場檢驗,進而有利于形成一個更加合理的煤炭產業結構,未來煤炭行業的生產和經營管理都將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
標簽:美國 阿爾法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