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九”大事件
鋼材市場發起“攻堅戰”鋼市稍有回暖單純從國內鋼市現貨走勢來看,繼續上漲缺乏有力支撐,主要是終端需求釋放并未因為“金九”而青睞,商家信心不足,鋼價底部未現。九月已將近結束,下游需求回暖無望,但目前國內一些主要產鋼區域的高爐開工率還在升高,基本面上仍不樂觀。目前鋼價持續走低,而且鋼廠聯合保價、限價的舉措不斷,但終究敵不過市場信心不足,行業的調整期還在繼續,行情的底部也仍舊沒有出現。
G20峰會帶來影響
為切實保障杭州市在舉辦G20峰會期間的環境空氣質量,已制定《G20峰會上海市環境空氣質量保障方案》。方案要求2016年8月24日至9月6日,為了減少污染物排放,保障空氣質量,全市石化、鋼鐵和水泥等255家生產企業限產。其中,寶鋼和華能旗下電廠設備被要求停產。
作為產鋼第二大省,臨近杭州的江蘇此前也發布空氣保障方案。《江蘇省G20峰會空氣質量工作方案》顯示,在環保部的指導下,將蘇州市的吳江區劃為嚴控區,沿江8市劃為管控區,蘇北5市劃為協作區,明確會前整治、會期保障、應急保障3大類措施。13個省轄市結合實際,排定了限產限排名單,初步排出200多家燃煤企業、1000多家工業企業,明確管控措施。
同時,根據環保部和長三角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對G20峰會空氣質量保障工作部署,山東省內濟南、青島、淄博、濰坊、濟寧、日照、萊蕪、臨沂、聊城等9市也參與保障配合工作,當地將對“高架源”(通過45米以上的煙囪排放)的鋼鐵企業實施嚴格管控。
由此可見,8月底9月初,杭州地區工地開工率極低,杭州區域對建筑鋼材的需求量整體是減少勢態。G20峰會不僅僅限制上游的生產,從而也影響了下游的需求。
2.汽運新規定
近期貨運汽車新 政出臺,小編簡單測算了一下,對于板卷類運輸,以單車運輸60噸為平均值,中短途運輸,非倉庫短駁。新規之前:噸鋼運輸成本=整車運費/60噸40元 /噸;新規之后:噸鋼運輸成本=整車運費/34噸70元/噸,所以考慮到各方面因素,實際操作中運費影響大約在10-30元/噸。我們來按照最高的30元 /噸來計算,對于熱軋市場價格銷售影響甚微。新政的另一個影響是,遠距離運輸成本上升較高,或許會因此而影響到貨情況,即使轉為火運,在汽運成本上升的情況下,首選運輸勢必會轉為火運,這樣也會造成火運擁擠,到貨速度和發貨時間受到影響。
“銀十”如何發展
十一長假將至,下游市場出現集中補貨。但是終端釋放有限,價格上漲幅度不大,再此背景下,目前市場存在一定分歧,但銀十的行情依然可以期待。
原料有一定支撐:目前礦價相對堅挺且廠內礦石庫存不多,新采購原料將繼續對鋼價下方形成支撐。另外,國內鋼企對焦炭依然有補庫需求,由于前期對于焦煤的限產較為嚴格導致了焦炭價格持續上漲,且河北一帶由于309國道運輸不暢,原料運費已在8月份大幅上揚,再加上近期運費再漲,鋼企的焦炭補庫需求依然存在。
宏觀經濟開始筑底企穩:據我網分析師統計,進入三季度后,固定資產投資、工業生產、出口貿易、企業盈利水平、PPI、PMI等數據紛紛回暖或跌幅收窄,經濟指標集體企穩回升,決策部門穩增長措施進一步發力,顯示宏觀經濟開始筑底企穩。
國內需求穩定增長: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汽車等下游耗鋼行業的正增長,尤其是耗鋼強度很高的基礎設施投資強勁增長,以及社會庫存量的下降和較低水 平,都決定了中國鋼材國內需求穩定增長局面不改。最近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部署在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加大補短板工作力度,提出加大積極財政政策實施力度, 以萬億PPP項目馳援基建投資,并 進一步放開基礎設施領域投資限制。今年新開工項目明顯增多,據統計,今年前八個月本年新開工項目計劃投資額同比增長22.7%,增速雖然連續六個月回落, 但比上年同期加快了20個百分點。由于中國經濟發展差距很大,不同地區在產業升級、地下管廊、環境保護、城際交通、城內軌道交通、棚戶區改造等多個方面還有巨大的投資空間,預計今后決策部門還會下大力氣進行政府主導的基礎設施投資和彌補國民經濟短板投資,將一些遲早要干的項目提前來做,從而帶動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回升,帶動市場需求增加。
出口需求超出預期:先前預測2016年中國鋼材出口難以大幅增長,甚至會有回落,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據統計,今年1-8月我國出口鋼材7635萬噸,同比增長6.3%,繼續較大數量規模。預計全年鋼材出口過億噸已成定局,由此成為中國整體鋼材需求的一大亮點。
強化去過剩產能:上半年全國去過剩產能不太理想,尤其是鋼鐵去過剩產能只完成全年計劃的47%,有些省份甚至未能實質性啟動。為此,預計今后去過剩產 能工作將加大力度,重點運用環保和質量監管兩大手段。有關部門加大去產能力度,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落后產能釋放,起碼“地條鋼”的產量減少,也會在實際上 減輕總量供應壓力,雖然這部分產量未能進入國家統計。
加強檢查監督:主要是了解經濟運行情況,落實中央各項穩增長政策和措施。近期國務院進行第三次大督查,派出20個小組奔赴31個省市自治區,其中將對 地方“穩增長”的政策障礙,尤其是民間投資明顯放緩的地區進行重點檢查,督促地方政府加大推進重大基建項目的開工建設。中央政府加強檢查監督,有助于穩增 長政策效應發揮,推動投資增速回升,增強經濟引擎。